| 网站首页 | 数学新闻 | 数学文化 | 数学教研 | 考研数学 | 高考数学 | 竞赛数学 | 数学资源 | 数学图片 | 数学商城 | 关于我们 | 数学留言 | 数学博客 | 数学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数学教育网 >> 高考数学 >> 真题分析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2008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
临门一脚:高考数学临考…
数学停课后如何进行自由…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
江苏省2008年高考数学科…
解读2008年高考数学(江苏…
武汉教科院专家指点高考…
高考数学复习制胜关键:…
专家指导:高三生勤做练…
湖北高考数学首轮复习 名…
更多内容
命题组解密:2007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         ★★★
命题组解密:2007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9 9:36:08

浙江省高考数学自主命题,经过了四年的探索,已经成功的实行了软着陆,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2007年的浙江省高考数学卷更加明显的体现了:稳定不固定;前进不急进;简约不简单的特点。

  一、稳定不固定

  2007年高考数学试卷延续了前3年的基本框架,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上作了微调,减少了一个解答题,增加了三个填空题,为更好的突出高中数学的主体知识、覆盖主体内容奠定了基础,并通过对填空题难度的调控,稳定整卷的难度。

  高考数学卷仍然坚持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为出发点命题,试题科学规范、平和贴切,对高中数学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并坚持对高中数学的主体内容和主体知识进行重点考查,如代数中的函数、数列、不等式, 22个题目几乎覆盖了高中数学的所有内容,并进一步体现了试题的特点:客观题知识点清楚明确,不堆砌组合,主观题叙述简洁设问清楚,有梯度。

  2007年高考数学卷继续稳定了文科理科的差异,文科注重数学的工具性和形象性,理科突出数学本质的深刻性和抽象性。如理科的第(8)(10)两题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文科改为具体形象的第(6)(8)两题。理科第(7)题既能计算又隐含着深刻的几何背景,为了体现文理差异,对文科的题目改变了一个符号,使文科学生的计算更简单,几何意义更清晰简单。如理科的第(19)(21)题,改变设问后成为文科题。全卷充分体现了文理相同知识的不同要求,保证文理数学教学的和谐发展。

  二、前进不急进

  2007年高考数学卷,在知识、方法稳定的基础上,在选材上进行了变化。如理科的第(5)题考察了正态分布这一概念,拓宽了选择面,并要求学生对这一常见的分布要有本质的理解,突出了高中数学教什么,高考考什么的思路。

  今年的高考试卷中,增加了应用性的问题,其中文科第(5)题,理科第(4)题,它从草坪洒水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实际背景中,编制了一个分析加思考的问题。文科第(15)题理科第(14)题,从学生买书这样一个常见的背景中编制了排列组合问题,这两题都从一个背景公平的实际问题出发,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并以两个小题的形式出现应用性问题,减轻学生对应用性问题的压力,很好的掌握了应用性问题的度,并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今年的高考试卷中对它有进一步的考查,文科第(22)题,理科第(21)题都较好的体现了这样的思想。

  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考查。如理科第(21)题的第3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数学表达式的意义,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题途径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跳出“题海”,立足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简约不简单

  2007年高考数学卷延续了浙江卷的一贯风格。整卷结构流畅、自然,从文字叙述、字母表示到图形表达都自然清晰,题目叙述简洁清楚,既正确表达题意又简洁明了,把时间留给学生分析思考,充分体现思维能力的要求。如理科的第(8)题给出了四副图形,没有更多的语言,没有实际的计算,有的只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判断,是考查思维能力的一个好题。解答题设问丝丝入扣,步步深入。如理科第(22)题,题目表达清楚,但要求考生仔细分析理解;设问明确,但要求学生抓住本质。该题入口宽敞,梯度明显,有很好的区分度;新颖的造型向学生转递了这样的信息,“做题不在多,理解则灵;难度不在大,有意才行”,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今年的高考数学卷,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压轴题,学生容易入手,也不会全身而退。

数学高考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数学高考:

  • 下一个数学高考: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电子邮局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