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教师要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例如,在进行质数、合数概念教学时,教师在讲概念后可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号是质数的学生举小红旗,让学号是合数的举小黄旗,使学生在游戏中形象地领悟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及其区别。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和习惯。
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在多种操作过程中,通过看、听、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提供充分的感情认识,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在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如教三角形概念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再让学生在钉板上用橡皮筋拉出多种三角形,让学生感知观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通过以上操作,能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亲身尝试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再次,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要对每个学生的基础、观察、记忆和思维等特点和学习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对一些概念、定义、难点、重点讲得慢一点,细一点,使学生当堂听懂学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学生的作业面批面改,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讲解要细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动,使每个学生形成巨大的内动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用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让全体学生达到共同要求。同时,力争每一节课都给学困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及时鼓励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有兴趣,还有求知的欲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阵地,采用有力手段,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趣,愉快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