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数学新闻 | 数学文化 | 数学教研 | 考研数学 | 高考数学 | 竞赛数学 | 数学资源 | 数学图片 | 数学商城 | 关于我们 | 数学留言 | 数学博客 | 数学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数学教育网 >> 数学文化 >> 数学名家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数学文化
更多内容
“只要醒着,我就必须思考数学”         ★★★
“只要醒着,我就必须思考数学”
——记我的恩师樊畿教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3 20:37:18
光凭脑袋就可以记住我的讲课内容。不做笔记是懒惰,懒惰的人可以学数学吗?在我的课堂上没有“自由”,要“自由”,就别来上我的课!所以我建议他出去,别在我的课堂上“受罪”!

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一般是非常自由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断教授讲课,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甚至是愚蠢可笑的问题,而大多教授也不以为忤。但在樊先生的课堂上,如果学生问出不长脑子的愚蠢问题,则必定会受到严厉训斥。先生的观念是:学数学就得用脑子,不肯用脑子就不要学数学!一次先生在课堂上发问,问的是某个“子空间”的“维数”,一个学生应声回答,但他所答非所问,回答的是那个“子空间”是什么。先生把粉笔往桌上一拍,然后下讲台、疾步走到这位学生面前,指着他的鼻子训道:“我问的是‘你的年龄’,不是‘你’!”

这个班的学生经过先生两个星期的调教以后,面目一新,个个学习努力,不敢懈怠,力争上游。我还发现了班上有两三个颇有天分的好学生,不仅作业中的那些难题完成得好,还常常在我的辅导课上提出些比较深刻的问题和我讨论,看来是钻研进去了。后来先生也发现了他们,非常高兴,经常嘱咐我要出些难些的题目特别训练他们。其中一位学生后来考取了UCSB的数学研究生,选择数学为其终生职业。

期中考试过后,樊先生要出国开会,指定我给他代课一周,这令我非常紧张。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先是表扬了一通我的数学与英文,给我打气一番,然后把这一周课的教学计划仔细地交代给我,最后给我的是他预先写好的讲课提纲。我从他的讲课提纲中看到他备课非常仔细。一位数学大师,为本科生讲基础课,竟肯如此花费心血,实在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正是先生那坦荡、耿直的性格中的威严,对数学科学的执著,对学生责任心的强烈,使那些即便桀骜不驯的学生也对先生大为折服。

春风化雨:樊畿经典名言:

Every Waking Moment!

1985年,樊畿教授即将正式退休。UCSB是他已经工作了20年的地方,学校与数学系都对樊先生异常尊重,先生自己也对这所大学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校方责成数学系负责策划,在那年的暑假中为他举办一个隆重的退休纪念活动。先生的退休纪念活动连续三天,隆重热闹,主要活动内容是学术报告会,小组研讨会,社交叙旧以及招待宴会等。参加纪念活动的学者上百人,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世界著名大数学家与社会名流,华人包括大陆的、台湾的和香港的数学家也来了不少。他的退休纪念活动成为当年美国数学界的一件盛事。

先生退休纪念活动的第一天晚上,UCSB校方举办隆重的宴会,庆贺樊畿教授的辉煌成就和光荣退休。宴会上除了樊先生自己的退休感言之外,先生的故旧、学生纷纷登台致辞。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的一位学长在那个宴会上的“表演”。这位学长毕业后去了美国“硅谷”,改行进了工业界,后来又独立开办公司,创业成功,成了位小有名气和财富的企业家。此人西装革履登台,随讲随脱,脱到上衣只剩一件T恤时,大家才看清楚原来那上面印着一行字:EVERY WAKING MOMENT。全场轰然大笑。说来,这是有关樊先生的一个有名的典故。

樊先生1965年来到UCSB任教,20年间做过系主任、研究生顾问等行政工作。先生做事一向认真负责,在担任研究生顾问的几年里,先生每个学期开学之初都要检查每个研究生上学期的成绩,为研究生新学期的选课提供建议。为尽督导之责,新学期开学之初先生必定召集全系研究生开会训话。在他的“训词”当中,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现在已经是职业数学家了,只要醒着(Every Waking Moment),你就必须思考数学!”想起来华罗庚先生也常常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和“熟能生巧,勤以补拙”等成语俗话激励学生,两位大师表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樊先生的语言特别有个性,完全是他自己的特色的英文,表达他自己的观念,生动而富有哲理。先生的这句话说出来,掷地有声,流传至今。研究生们喜爱先生的话,就自己定做了一批T恤,上面特地印上了樊先生这句经典名言中的三个关键词:EVERY WAKING MOMENT。 那晚,这位学长把这件特制的T恤穿来了,上演了一场令人捧腹,却温馨感人的“脱衣”秀。

樊先生诲人不倦,常有妙语惊人。教导学生也并非永远是板脸训斥。相反,先生非常风趣,爱打比方。一次他对我说:“跳蚤不是什么人都咬,挨了跳蚤咬的人,不一定都起大包。”他的意思是,一个好的数学家必须是个敏感的人。同样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只有敏感的人才会看出问题,才会产生灵感,才会发挥出来自己的创造力。缺乏敏感的人,尽管书读了不少,但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焉能有创造发明?

回想起来,和先生谈话,绝对是三句话不离“数学”,数学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先生曾对我说过:“不论我遇到什么烦心的事儿,心情很坏的时候,我就看数学、想数学,马上就平静下来了。”

侠肝义胆: 樊畿义助德·勃兰治攻克世界难题

樊先生在指导学生如何选定研究方向时,告诫我们:应当留心和研究新颖活跃的课题。以“函数论”的研究为例,那些已经成熟得“死掉了”的数学分支,是不值得往里拼命钻牛角尖的。方向选错,无异于歧路亡羊。先生还说:“是不是活的、好的数学,如果自己不能判断,那只要看看里面有没有很多好的数学家在做研究。”

但是先生对于潜心研究世界难题的数学家不但肯定,而且给予帮助。

1984年秋天,数学界出了一条大新闻,在美国CNN等大媒体上播出的新闻是:普渡大学的教授德·勃兰治最终证明了“比贝尔巴赫猜想”,一个在1916年由德国数学家比贝尔巴赫提出,从此困扰了全世界数学家整整68年的难题。德·勃兰治因此也成名了。这个数学界的重大事件就与樊先生有直接的关系。

德·勃兰治喜欢“啃硬骨头”,专攻那些困扰全世界数学家多年的难题。 “不变子空间猜想” 和“比贝尔巴赫猜想”一样,也是这样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1964年,正当而立之年的德·勃兰治要为他的疏忽付出代价了,他曾经以为自己已经解决了“不变子空间猜想”的问题,并向外界作出宣布,不幸的是,他的证明里有一个错误。当错误被别人发现后,不仅他的证明被否定,而且连他这个人也被否定了。

摆在全世界数学家面前的那些数学难题的魅力就在于:谁如果能解决某个难题,毫无疑问他可以立刻成名。但如果他弄错了,遭到的也毫无疑问是讥笑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数学文化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数学文化:

  • 下一篇数学文化: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电子邮局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