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教师命名而被统称为“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培训科研共同体正越来越多地亮相上海校园。 日前,虹口区“祁承辉英语教学工作室”刚刚挂牌,黄浦区“王曙光中学政治教学工作研究室”,“柴志洪中学教学管理工作研究室”等5个新的工作室也投入运作。而在徐汇区,由唐盛昌等4位特级校长领衔的4个校长培训基地不久前也正式启动。 “名师工作室”有固定的场所,并由教育界有相当知名度的教师“坐镇”,但不以赢利为目的,运作经费全部由政府提供。据不完全统计,“名师工作室”在上海已发展到不下70个,涉及中小学所有学科和教育管理。 举办“名师工作室”的一个目的是为了缓解本市青年骨干教师青黄不接的境况。据卢湾区提供的数字,今后5年内,该区全部在职特级教师、2/3的高级教师和近半数的校级干部都将退休,如不及时补充,骨干教师将出现空档,为此卢湾区率先开出5个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面向全区“招生”,如今已发展到12个,全区70%的学科带头人出自“工作室”。 与集中开班、远程授课的培训方式相比,“名师工作室”像一个高级“手工作坊”,“招生”规模一般不超过10人,便于给青年教师个别化培训,名师还与青年教师定期碰头,共同开展教研活动。黄浦区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顾鸿达把“徒弟”们的上课过程录制下来,从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身体语言各方面进行“打磨”,并把自己培养数学尖子生的经验系统地传授给“徒弟”。一年里,这个“工作室”有多名教师的课堂教学入选全国优秀案例,3位青年教师入选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指导教练,成长为“小名师”。 “名师工作室”正成为本市中小学教科研的新基地。在不少区,“名师工作室”承担了绝大部分市级和区级的教科研课题。特级教师刘定一过去搞教科研既缺钱又缺人,在领衔“跨学科研究所”后不再为经费和助手发愁了,科研能力很快得到“释放”,如今,他不仅承担了上海“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市级课题,还出版了本市第一本《跨学科研究季刊》,“高中生经济学”等7门跨学科综合课程已设计完成,并在华师大一附中等学校开展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