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兴高采烈,来日高考方向不明,教育实验品“宿命”困扰家长学生
北京高中课改能否摆脱高考魔咒
本报记者 樊未晨
学生说:“课改之后的课我们更爱上了”;
老师说:“课改之后的课更难上了”;
家长说:“课改了,一个学期发48本书,孩子的负担是减轻了还是更重了?”
……
9月1日起,北京市开始正式实施高中的课程改革。
一个多月来,高中课改成为北京教育界一个热门话题。
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个省区市进行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教师无法理解课改实质”、“课改实验流于形式”、“课改一套、高考一套,增加了学生和老师负担”等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
在这种情况下,第四批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北京,受到了更多人的瞩目。
最近,记者走访了多所学校并深入到课堂,近距离探访北京高中课改。
老师不再满堂灌 课堂真的给了学生
9月18日上午11点,北京育才学校高一的一节必选课上,全班被分成4个组,每个组的同学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一周前,他们在樊颖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欣赏了校园的秋色,回家之后同学们选取校园秋色中的一景写一个小片断。
这节课,每个同学手里都拿着其他组同学的作品,阅读评比之后,每个组推举出一篇作品,并选派一名组员在全班同学面前陈述自己小组的“推荐陈词”,还要“一针见血”地指出被推荐文章仍存在的不足。
“以前我们根本不敢拿出课上的时间把学生带出教室。”该校的高中教学主任吕老师说,“现在学校自己开出了必选课,可以有计划地、灵活地在某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了。”
这节必选课上,课堂的气氛一直非常活跃。第一组推荐了闫伟帝同学的习作,第二组把薄学同学的作品推荐给了大家,第三组同学拿出郭颖的作品与大家分享,第四组则最欣赏牟思聪同学的习作。
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点评之后,樊老师引导同学说出了写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又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拿出两篇,让每一位同学选择其中一小段进行修改,再请全班同学对修改后的部分进行评述。
最后,老师带领同学总结出了片断写作的要点。
一节课下来,几乎每个学生都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课改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课堂”,樊颖老师说,以前的课堂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现在的课堂是以学生学习为主。
在记者走访的多所学校里,课堂上最活跃的都是学生。
教师遭遇了最大的挑战 精神压力更大了
课堂给了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的任务轻松了。
“觉得更累了”,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教师都这么说。
按照惯例,每年接手高一的教师都刚刚带领前一届毕业生闯了高考,“往年接手高一的时候总有一种‘终于可以喘口气’的感觉,可是今年却觉得比教高三还累。”一位老师评价。
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王惠丽老师正准备讲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王老师要精心设计:如何依照课改的精神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学懂这篇课文,还要完成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王老师还要在上课前把学生所有的预习作业都看一遍,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问,并在课堂上设计相应的环节为学生解答。另外,还要把学生事先交上来的资料整理出来,并在电脑上做成幻灯片,再自己查找资料,把学生没有找全的资料补充上。最重要的,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找到学生们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仅仅为了这一节课,王老师就要比以前多花两倍的时间。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