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数学新闻 | 数学文化 | 数学教研 | 考研数学 | 高考数学 | 竞赛数学 | 数学资源 | 数学图片 | 数学商城 | 关于我们 | 数学留言 | 数学博客 | 数学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数学教育网 >> 数学新闻 >> 科教新闻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教改纲要审议通过 促公平…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教师…
中国教师60年风雨
人民时评:担起一份责任…
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
江苏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
江苏省2009年普通类本科…
江苏省2009年普通类本科…
提前批本科院校投档线揭…
江苏省2009年本二批次今…
更多内容
“减负” 希望不再是数学游戏           ★★★
“减负” 希望不再是数学游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4 7:38:05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印发《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后简称《规范》),明确指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总量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并且不得排名次。(见31日《现代快报》)
  
  在社会呼吁,“个人所得睡”尤其是孩子的“所得睡”日渐减少时,江苏省的做法无疑是个让人眼前一亮,击节者再的举措。

但教育“减负”,一直是个顽疾。自新中国成立开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减负”历程清晰地记载着“减负”效果: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有人将其比作数学中的“减负加正”原理。究其原因,其症结还在教育模式、内容、理念和整个社会环境上。
  
  首当其冲,是我们教育形式自身蕴藉的貌似不可调和的难题。因为,我们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知识的传授,它需要大量的灌输、讲解,要求受教育者按照书本和教育者的意图,去理解所学习知识,强调思维的求同性。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理解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就必须辅之以一定量的训练,否则实难奏效。而实践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则长期被排斥在教育的范畴之外。显然,这种教育理念与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理念有本质的区别。
  
  这种语境下,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成了有效应付考试的法宝。增加训练量,反复地机械地进行强化训练自不可少。这也成了竞争的唯一也是有效的途径。
  
  即使学校教学内容再减半、严格按照8小时制操作,家长也会用“奥校”、家教等来填补学生剩余的时间。这就涉及到,学生8小时外的权益是否能被切实有效保护的问题了。《规范》若要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和保障学生8小时外的生活。何况,学校的“8小时内”操作起来都有相当的困难。
  
  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不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和途径不变,衡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尺、途径就永远单一。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的思维和行动惯性,绝非朝夕之间能遽变的。这显示了强大的社会环境的同化与固化作用。
  
  亦即,记者采访中那位校长对《规范》的可行性的忧虑:“为我们创造大环境才是重点。”,必须依赖于所有学校的实际行动,和领导对于教育问题的共识。“大家一致努力共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才是成功实施细节规定的保证。”
  
  所以,社会要理解学校的减负愿望和苦衷,改变对学校的评价体系。适时转变观念;建立起科学的社会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尽快拿掉学校头上的几个“率”(升学率、重点大学(中学)入学率、各种竞赛得奖率);教育部门加强监察督导。
  
  如此才有望终结“减负”的数学游戏,跳出“减负加正”的怪圈,做到减负增效。

资讯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资讯新闻:

  • 下一个资讯新闻: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电子邮局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