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数学新闻 | 数学文化 | 数学教研 | 考研数学 | 高考数学 | 竞赛数学 | 数学资源 | 数学图片 | 数学商城 | 关于我们 | 数学留言 | 数学博客 | 数学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数学教育网 >> 数学新闻 >> 科教新闻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一教授称现在的…
一些博士的孩子智商反低…
一位母亲的困惑:现在的…
5年内所有中小学教师都…
与孩子一起成长
更多内容
女生为“分”自杀 关注留守孩子心理困境         ★★★
女生为“分”自杀 关注留守孩子心理困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8 8:58:25
江苏高邮一所中学的一位初二女生,因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于11月19日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其实我也不想这么做,但可怕的分数让人不得不这样做,我的总分和班上第一名相差四十几分,从来没考这么差过,我不能原谅自己……”在北京打工的爸爸妈妈,得知女儿自尽的恶耗,痛不欲生。

  过去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难道真是如此么?一个品学兼优的花季少女居然为“分”而献身,这是何等悲哀啊!

  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孩子不更事,逝者远去矣,责怪又有什么用?中学生的自杀行为,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要强和虚荣。诚如心理卫生专家所说,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和青春期“隐匿性忧郁”得不到及时沟通和排解,是藏在自杀背后的深层原因,亟待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的升学压力也越来越大。现在不少学校的状况是,“素质教育裹足不前,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半月谈》第18期)分数似乎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一导向,促使学生把“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分,有的学生“从鸡啼忙到鬼叫”,一旦考好了,心花怒放;倘若考砸了,便情绪低落。而有的学生开惯了“顺风船”,稍微受阻,心理便承受不了。尤其是“留守孩子”,往往由其爷爷、奶奶和亲戚带着,平时很少沟通,孩子究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他们一点也不知道。孩子思想波动且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时,又不懂得及时疏导,这就难怪他们会走上不归之路。

  农村“留守孩子”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问题。我们从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面广量大,问题较多。他们由于缺少父母温暖、缺少真正关爱(隔代监护——溺爱;寄养监护——偏爱;无人监护——失爱)、缺少自律意识,因而不少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人格形成缺馅,心理情感复杂,行为容易出轨……因此,切实关注和解决“留守孩子”的问题,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关注“留守孩子”的心理困境,学校义不容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谋远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给教师的建议》)做人德为先,育人要育“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学不好,即使学业有成,也是成不了才的。因此,教也者,“心”之大者也。真正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目标,随着理智的提高,也要培养高尚情感、坚强意志和创新能力。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领学生冲出应试教育的羁绊,并加强与“留守孩子”(家长)的心理沟通,不时给他们的心田注入清泉活水,催开他们的理想信念之花,健全他们独立的人格,在实践中砥砺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留守孩子”在“全面”发展的沃土上健康茁壮地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最关键的作用,隔代、寄养监管人无法取代孩子父母。虽然外出打工是养家活口之必须,但决不能为了口袋,忽视了孩子的脑袋。要“脚踏外埠地,身系孩子心”,经常加强与老师、孩子的联系沟通,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古话云:家教立范,品行为先。切切记住: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迟早会酿成苦果的。

  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的事。除了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政府、社区、村委会,也可通过青少年活动场所,组织“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老专家)对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排除种种心理障碍,助长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资讯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资讯新闻:

  • 下一个资讯新闻: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电子邮局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