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数学新闻 | 数学文化 | 数学教研 | 考研数学 | 高考数学 | 竞赛数学 | 数学资源 | 数学图片 | 数学商城 | 关于我们 | 数学留言 | 数学博客 | 数学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数学教育网 >> 数学新闻 >> 教改动态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老师少讲一点 学生多做一…
更多内容
新课改遭遇诸多困难 聚焦高中课改六大“碰撞”         
新课改遭遇诸多困难 聚焦高中课改六大“碰撞”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扬子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2 11:05:13
有关高中课改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虽然江苏整体进入高中课改刚刚两个多月,但文中校长们谈及的一些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

  如何看待课改进程中遭遇的困难和问题?一位教育专家说,课程改革作为教育的一项大变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的不仅是课程,还有教育机制,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的变革,因此课改之路注定要布满荆棘,甚至是在一片责骂声中艰难跋涉。尤其是高中课改,由于和高考的密切关系而显得尤为敏感,课改所面临的对手不仅是50多年来积重难返的老课程体系,更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接受教育是为“出人头地”,教育是为应试的观念,可以想见对手力量之强大,这种碰撞也注定是电光火石。课改的蓝图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是一个碰撞、摸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挑战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社会给予的应该更多是支持和理解。因为无论是已经参与课改或尚在观望的,任何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会坚信,面对未来,面对世界,哪怕再艰难,中国的基础教育必须选择课程改革。

  对于名校校长们的“炮轰”,江苏一位中学教师说,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的“炮轰”,正是对课改寄予了太多太多的厚望,正是为了让课改在前行的道路上少一些曲折,多一些平坦,少一些错误,多一些成功。然而,“炮轰”后该做些什么?真心盼望着那些教育专家学者们能蹲下身来,能静下心来,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如何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校长们的共同心声。当前课改遇到的难题症结到底在哪里,本报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及高中课改专家和新教材编写者,在观念的“碰撞”中,让他们来为课改“把脉”,让他们给出建议,让江苏的高中课改走得更为顺畅。

  碰撞之一:关键词——阻力观念

  当前高中课改的确遇到了不少难题,可谓阻力重重,不少老师甚至校长都产生了怀疑,新课改还能推行下去吗?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我觉得当前最大的阻力还是观念,观念决定了方向。实际上任何社会进步必然以观念进步为先导,我们首先坚定了大方向不要动摇,遇到问题就会正视它并解决它,而不是一有问题马上就怀疑方向的正确性。一个国家的课程从根本上而言体现的是国家的主流文化,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对课程进行改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未来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这20年来,在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之后,我们的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大众教育就需要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发展要求,为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课程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去改。二是培养民族素质的要求,中国人现在缺的是什么素质?是自主创新精神,而过去我们的老课程结构是以学科为主导,知识基础丰富,但如何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并进而在实践中创新却欠缺。高中新课改的特色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求,比如建立模块,实行学分制,必修之外还有了选修,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和技术领域课程。这一改,和过去的课程相比重构了知识体系,增加了因创新而带来的难度,第一个感到这种挑战的人就是老师,同时也为学校管理带来新问题,做一样大家都没做过的事情当然难,但我们要从大局来考虑,对整个国家、民族长远前途有好处的,再难我们也要做下去,有了这个信心,什么困难都能解决。新旧交替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这中间出现种种问题不奇怪,一出现问题,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校长、老师,都要各司其职,考虑如何解决,怎么解决才能行之有效。

  碰撞之二:关键词——操作性

  曾任教于清华大学附中,从事语文教育23年的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有过一个比喻:我们老师就好像是一群篮球教练,带领学生打篮球,这时候有个篮球专家过来说:你们一定要瞄准了投!不说还好,一说反而糊涂了,到底什么才是瞄准了投?我们过去没有瞄准投吗?“瞄准了投”意味着手应该怎么动,方向应该怎么掌握?对于新课改,很多一线老师感到最困惑的是,课改的理念了解了不少,但太虚,而老师做的是具体而细微的工作,要研究一个个章节怎么上,要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甚至有的老师抱怨,课改没有考虑到一线教育操作的复杂性。

  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个解决途径,一是继续请教专家,请他详细解释怎么才能“瞄准了投”,二是我们自己来研究怎么“瞄准了投”。国家制订的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当然弹性会比较大,也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补充。其实目前江苏正着手研究一个过渡性的文件,对标准进行具体的解释,这对一线教师会有更明确的指导作用。但另一方面,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老师。遇到问题马上坐下来共同研讨,七嘴八舌,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老师中有很多都是具备创造力的,应当充分加以发挥,要让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制度,在学校中营造出一种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氛围。比如以一周一次论坛、沙龙的形式,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省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小组副组长杨九俊: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重视持续性的教师培训,市、县、学校都要做好教师的过程性培训;二是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现在各地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以市、县为单位成立“中心学科组”,超前备课,让实力强的老师提前上课,大家一起听课一起分析问题。部分学科还进行全省范围内的培训,每个学校来一位备课组组长,把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梳理研讨。另外,各种课程资源也要加快时间去配套,如果每个篇目的各种教学创意和教学资源都配备齐全,老师也就不会感觉到没办法操作。但这的确需要个过程,对于首批投入新课程的老师,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然是最艰难的。

  碰撞之三:关键词——评价高考

  有位校长打了这么一个比方,我们是车,等着上面指示开往什么方向,但上面告诉我们,你们先开起来,我们再指定具体方向。这种情况下,要避免南辕北辙,最讨巧的办法就是原地不动。这位校长所谓的方向其实就是高考。2008年高考方案尚未出台,不少学校惶惶不安,在不知道高考“深浅”的情况下,有的学校一方面执行课改要求,一方面却暗暗拿老课程来补,但结果是严重加重学生负担;还有的学校则抱着“情况不明,就地扎营”的态度,继续按老的一套搞。有不少人提出,既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为什么不早点让指挥棒发挥威力,引导大家实施新课程呢?甚至有人断言,评价改革不跟进,推进高中课改将走进死胡同。

  省教育厅基教处陆志平处长:这其实还是对新课程的认识和把握上的问题。过去老课程体系培养的方向是少数精英,而新课程则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要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需要的东西,评价当然也会做配套变革。而部分老师脑中的标准还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标准,用老标准看新课程,甚至用自己假想的考试标准来实施新课程,当然会出现问题,认为不够的就总不放心要补给学生,这样叠加上去,学生负担自然就重了。高中新课程将建立多元评价的机制,比如,学分管理,综合素质评定,学习成果展示等等,而不是光看一张考卷。当然评价要做彻底改变要有个过程,这过程中老师不适应,家长不适应都是可能的。我省中考已经出现了一些变革,比如增加了综合素质评定,有的科目还增加了面试,甚至实行了开卷考试等等。现在大家都很关注高考方案,等待过程中出现浮躁心态也很正常,但高考方案的出台有一个设计、征求意见和完善的过程。

  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高考方案是基于新课程来制订的,不可能抛开新课程来谈新高考。考试作为选拔方式,肯定是朝着有利于课改的方向。因此,扎扎实实地回到新课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去实施,才是最正确的。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九俊:很多老师担心,搞课改高考会不会吃亏?但反过来如果你不搞课改,考试改了,你能适应吗?有些老师为了应付高考恨不能与课程“零距离”,其实,学科课程是一个知识体系,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而不是碰到一个知识点就马上用应付高考的办法去解决,这样教师教不好,学生也学不了,反而事与愿违。另一方面,高校招生改革也要配套进行,比如自主招生,今年部分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更看重面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实就是一个信号。

  碰撞之四:关键词——环境

  一所名牌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说,我不想搞课改了。语气中充满激愤之情。他说,这学期刚开始,大家都对课改充满希望,自己看了新教材之后,也觉得挺喜欢,但两个多月下来,感觉课改实在没办法实施下去,因为环境还是原来的那个环境,动不动就是月考、质量分析,什么都还是按老一套在做,老师的创意根本无法实施。这样下去,课改不就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吗,甚至不是新鞋,只是把旧鞋子洗洗而已。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九俊:的确,课改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事,只有大家都坚持课改的精神,来为课改做好政策保障,创新制度,才能让课改最终得以顺利实施。课改是系统工程,不能把担子都压给老师。

  碰撞之五:关键词——学生负担

  新课改后,学生负担为什么反而加重了?这不仅是学生的困惑,也同样是老师的困惑。语文教师反映新教材量太大,加班加点也跟不上节奏。数学老师则反映,初高中教材衔接不够,部分内容初中没有强化或一笔带过,高中却陡然要求很高,老师只好挤时间补上。容量大了,这是很多老师面对新教材的第一感觉,由此带来了很多不适应,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上课,学生的负担只能越来越重。这不是与新课改提倡的精神相违背吗?

  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组老师:新教材的容量较传统教材要多出近三分之一,许多教师认为,以学校现有的课时安排(通常每周6 7节语文课),教学任务根本完成不了。这部分教师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来对待新教材。其实,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学的自主选择性。新教材的容量大,恰恰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空间。比如新教材部分课文打上星号,就是选择性阅读和参考性阅读的意思。一些课文提供AB两种教学方案,也是给教师提供选择,让教师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情况选择其中一套方案进行教学。当然,新教材增添了许多新课文,新教材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除了传统的文本研习外,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成为新的教学方式。面对这些新东西,许多教师感到陌生,不理解,不适应,这也是正常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培训,把课标精神和新教材特点向广大教师讲深讲透;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一套新教材问世,肯定有诸多不足之处,这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订,使它越来越成熟。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南京外国语学校数学特级教师陈光立老师:苏教版高中新教材特点是入口比较浅,寓意深。应该说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并不多,但和过去相比,教材呈现的方式不同,此外,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很多老师担心的根本问题其实还是不知道2008年高考到底怎么考,过去我们习惯了考什么教什么,在不知道考什么的情况下,总是凭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把不放心的全补给学生,而不少教辅读物也没有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盲目拔高,这样也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不少困惑。实际上,课改后数学教材分必修和选修,现在高一年级正在上必修教材,是面对所有学生,包括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偏重基础,很多内容在选修中还会出现。现在就企图一步到位,学生负担自然重了。建议老师:一,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考虑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而不是“深挖洞”。二,通读教材,了解必修和选修一、选修二的内容,同样内容也许深浅不同,对文理学生要求不一致,要从实际出发;关于衔接问题,可以插在教材中,讲课时适当弥补。

  碰撞之六:关键词——家长

  当前不少家长对课改都抱着一种矛盾心态,课改当然好,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发展综合素质来应对未来的社会竞争,但这建立在搞课改不会影响到高考成绩的前提下,如果连大学的平台都没有上去,还谈得上未来的竞争吗?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九俊:国家意志和家长想法存在一定的矛盾,国家是从长远来考虑,着眼于民族的未来,为什么现在推行素质教育这么艰难,国家却坚持还要向前推,就是因为只有素质教育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应对国际竞争。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是因为只有改才能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而从家长角度则认为,你改可以,但等我孩子先进了大学再说,或者是要改大家都改,你不改我改肯定不行。这次课改实际上已经将国家利益与学生个体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了。不过,我不赞成考不好就是因为实施素质教育、搞课改的说法,因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也是要考试的,全面素质也包括应对考试。关键是要看这种教育是否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是否不仅考虑学生的今天还考虑到明天。

资讯新闻录入:htnet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资讯新闻:

  • 下一个资讯新闻: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电子邮局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