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题栏目 |
 |
 |
相关文章 |
 |
|
|
|
|
 |
破解“形体数学”的庄稼汉 |
★★★ |
|
破解“形体数学”的庄稼汉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7 12:58:01  |
|
从数学高考“零蛋”起步
“北寺郭,南寺郭,中间夹着个老沙窝。”这个老沙窝就是杨家庄,是广宗县塘町乡一个有名的穷村。杨浩民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
因家穷又赶上“十年动乱”,他上完小学就放下了书包,扛起锄杆下地干活。
1977年7月份,高考开始了,他心中又生出了上大学的念头。可一个小学毕业生要考上大学谈何容易,他抓紧剩余三个月时间开始复习,抱着一线希望进入了考场。高考成绩令他惋惜,语文、政治全县考了第一,可数学却是零分,如果数学能考5分,他就能迈进大学门坎,这个零蛋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痛。80年代初,他调到威县水利局当临时工,和下放的几个大学生搞水利设计。在水利设计中涉及到许多数学物理知识,实践中,他感到离开了数学真玩不转。
于是,他在工作之余,重新啃起了数学课本。有时结合桥梁设计学习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又进而联系数学中的试题与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越学越开窍,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从中,他悟出一个理儿,抽象的、枯燥的、繁琐的数学在实践中变得如此生动、简单、具体。“形体数学”的种子开始在心中萌发。
选择了就不后悔
在他选择研究“形体教学”之时,他所经营的迎春照相馆也正红火,每月进账万余元。照相是他的爱好,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摄影圈内也是个“腕儿”,如果继续开照相馆会越来越兴旺。谁也琢磨不透,在这个节骨眼上,杨浩民放着发财的生意不做,愣是要研究什么“形体数学”。亲朋好友知道了,个个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开弓没有回头箭,杨浩民认准的事,九头老牛也拉不回。于是,他转租了照相馆,躲进小屋,一股脑钻进了形体数学圈子里。苦钻三年,终于有了结果,他投资10万元与弟弟合伙出版了“数学通”一书,并制作了磁带和拼图。然而,当他征求有关专家意见时,专家告知,内容太散,针对性不强。因此,该书销路受阻。而此时主管销售的弟弟因车祸死亡,使他煞费苦心研究的成果付之东流。首战告负,在加之两个孩子上学,他家中的积蓄已所剩无几。家无分文时,他卖掉了视若珍宝的书籍,所得5元钱买了十几斤小米。吃着小米饭,他无法下咽,泪水从腮边流下。
“形体数学”这条路,是死胡同,还是阳光道。万般无奈之下,他打电话给中央教育科研所教学博士储朝晖,听后,对方大加赞赏。特邀他带有关资料进京。看后,储博士大为震惊,鼓励他将形体数学法进行到底。使他钻研的劲头更足了。
破冰“牛吃草”
经过潜心研究,他所著的“疑难应用题方程图解法”已出版。新撰写的“小学数学难题300例图释详解”已与中国教育协会签约。他所写的“形体数学论”,在中国首届科学家论坛获得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本报最先报道了他发明形体数学的消息。多家媒体和网上纷纷转载,不少学校聘请他去讲课。
艺高人胆大,首次去河北师范大学讲课,他便初露锋芒。看着这位穿着陈旧,其貌不扬的农民,一位数学教授给他出了一道“牛吃草”的世界名题,谁知杨浩民仅用了几分钟,便用形体法将该题完整表达出来,并用最简单的方法算出答案,使这位教授“大惊失色”。从此他在石家庄举办了十多次讲座,又先后在济南、郑州等地举办讲座40余场,场场叫好又叫座。问起十年苦钻形体数学为了啥,他笑着说:“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孩子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
|
数学文化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数学文化: 范剑青:把数学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 下一篇数学文化: 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