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数学新闻 | 数学文化 | 数学教研 | 考研数学 | 高考数学 | 竞赛数学 | 数学资源 | 数学图片 | 数学商城 | 关于我们 | 数学留言 | 数学博客 | 数学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数学教育网 >> 数学教研 >> 教研论文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质疑:数学课堂的闪光点
海南省一教师“给家长的…
高考常见心病透析:看过…
数学为何进步如此之快?
[复习大纲]高考状元谈数…
更多内容
浅议“化整为零”的数学教学方式         ★★★
浅议“化整为零”的数学教学方式
作者:黄国专 文章来源:广东南雄乌迳中学|中国教师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3 16:12:38
教学的活力在于创新,数学课“化整为零”即为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分散教学知识点,拉开学习时间间隔,寓巩固、记忆于教学。具体说来,即在教学中,把一节课分为三部分:两段式授课和批改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几天之后,由老师主持批改作业,这段时间较放松,师生共同完成作业中疑难问题的解答。也可以安排学生交叉批改,在课堂、自习课或晚自修时间。这种人为地分开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给教学一个缓冲的空间,往往事半功倍。
    中学数学新教材每小节内容,一般需1课时,有个别小节需2至3课时。中学阶段每周一般有5-7节数学课,一天大都是一节数学课。课程教学的过程即:复习引入,讲解新课,练习、小结和布置作业,每节课都比较完整,教学规范、有序。但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接受一种新知识并加以记忆和巩固,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现实的教学中,常常欲速则不达。因此我尝试了“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将一节完整的课程内容分成三部分,同一个基础知识的讲解、应用,不在同一课时内授课,而是在不同课时完成,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做作业的批改和总结,三部分的时间分配根据需要而定。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过程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因此,在一至两天内,再现之前学习的新知识,更有利于巩固和记忆,几天后再次巩固,记忆将更深刻。老师一般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和加强复习来实现巩固的目的,这需要学生有自觉性。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所以可通过“化整为零”的教学,有意识地在课堂加强学生巩固和记忆的程度,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的《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这个内容的教学需一节课,分别学习直线和平面互相垂直、平面的垂线、直线的垂面、垂足等概念、第72页的“探究”和“思考”以及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第二节上半节课上,学习例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例2及课后练习,学生会自觉回忆上节课的有关知识,达到复习引入的效果,应用起来顺畅许多。下半节课则学习另一个新内容,作业的批改放在几天后的某一时间里。这样,原来一节课内容横跨到三节课中,学生对知识由陌生到熟悉,自然顺利。
    作业用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和创新程度,形式多样化。批改作业的方法也应该多样化。一般有如下几种:“全收全改”、“全收半改”、“自批自改”、“小组批改”等。其不足之处在于,要么占用老师太多时间,要么达不到批改效果,影响学生积极性。我把“小组批改作业”和“随堂批改作业”结合起来,改为“全班交叉批改作业”和“课堂批改作业”。由学生交叉批改作业,使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重现,加强理解,增强记忆。由于不知道自己的作业结果如何,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进来,而且因学习了新知识,学生可能会觉得之前的作业容易了许多。这就是时间间隔的作用,由会做题到熟悉,再到能够变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这种方法既可以为学生减压,也为老师节省时间,一举两得。
    “化整为零”的教学会不会给教学造成混乱?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思维会不会分散呢?不会。这种课堂的构成是一个基础知识的应用、另一个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某一个知识的巩固。学习的重点一般放在上半节基础知识的应用上,因为那时的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易于教学。而后半节课则显倦意,变换新知识,可以提高兴趣,充分利用时间。教学的难点,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学习的内容彼此都有关联,所以学生的思维不会混乱,反而更能往横向和纵向发展,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化整为零”教学所用的时间和传统教学基本一样,但一节课内容安排在三节课中,而三节课一般是相隔若干天的。这样人为地拉开了学习知识的时间间隔,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空间余地,延长接触时间,使知识从开始至结束,衔接自然,犹如余音绕梁。经过一天或几天时间的酝酿,学生头脑里重复了两三次所学内容,加强了巩固、记忆的程度,提高了理解应用能力。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体会和见解。“化整为零”教学通过变换学习内容,给学生新鲜感,提高其兴趣。但教学内容又紧密联系,似分犹合,合中有分,循环滚动,环环相扣,与学生学习的心理反应相吻合。
    理论靠实践来证明,我曾在普通中学的两个高一班进行了教学实验。入学分班时,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差不多,每一层次学生的比例人数相差不大,期中考试中,一个班的平均分为61.9分(150分制),另一个班的平均分64.3。期中考试后,我在两个班分别采用“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原来较差的班的平均分升为72.3,较好的班的平均分为68.7。“化整为零”的教学能够强化知识的再现,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有一定的效果,但也给老师的工作了增添了不便之处:备课和上课内容有些杂乱,参差不一,难于管理和规划,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减少老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只要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任何方法都有探索和研究的必要。希望“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能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形成相应的理论。
学术科研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学术科研:

  • 下一个学术科研: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电子邮局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