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数学新闻 | 数学文化 | 数学教研 | 考研数学 | 高考数学 | 竞赛数学 | 数学资源 | 数学图片 | 数学商城 | 关于我们 | 数学留言 | 数学博客 | 数学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数学教育网 >> 数学教研 >> 教材教法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学术科研
更多内容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12 13:03:22
“卡西欧杯”第六届全国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选活动,推出了较多丰富而又活泼的数学课堂教学,课堂的特点亮点精彩纷呈。但在欣赏和啧啧的赞叹声中,也让人遗憾地看到一些数学课存在的问题:课堂已成为一些“优秀”教师展示自我的表演场所;预设和所谓生成的完美结合已无懈可击;各种花哨的情境引入更是争奇斗艳;流于形式的交流互动和探究合作每课必有。结束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和争论,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今日的数学课堂教学。下面谈点浅陋的认识。

  一、数学课堂要追求实效

  任何学科的教学,实效性和本课的达成目标是首先要考虑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有所收获,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热闹、活跃,没有实际性东西的简单活动。特别是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关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关注数学活动的过程和本质,需要给学生有探索、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应把数学课堂真正看作是向求知方向挺进和探索的旅程。在这中间有困难和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有疑惑和解决疑惑后的收获,有知识的学习和学习过程的总结,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办法的寻求,而不是一切都按照教师所设计好的固定的线路作机械的航行,当然更不是那种已被摒弃的注入式教学。所以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什么先进的理念教学,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真实的效果,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有所提高,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多给每位学生一点机会,让他去发问、去体会、去锻炼、去反思、去总结,多留点空间让他展示。这样才是真正的教学,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二、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师的引导启发

  数学课堂上学生参与的多少,不是那种表面的热闹非凡和故作烘托气氛的回答“是”“不是”“喜欢”;不是那种震耳欲聋的连绵掌声;也不仅仅是体现在活动交流是否充分上(当然活动是需要的),还要注重学生是否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在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教师对他们应有一个有效的了解,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和总结,来培养其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尽管新的数学观强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要保持动态的信息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如果缺乏了教师的主导启发作用,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如何引领启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永远是数学教师的神圣职责!另外课堂上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动参与的学习品质和态度,使他们能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既符合新课改理念又能注意到数学学科的本质和数学课堂的理性品位。

  三、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无疑是数学的灵魂。而课堂上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存在以下毛病:

  (一)问题没有任何价值。比如有位老师问:“同学们知道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三角板”“很好,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吗?”“画图的”这样的提问不知道对数学教学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起何作用?但课上却随处可见。

  (二)问题太模糊,提问不准确。如在学习三角形外角时,教师画了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哪个角与其他角不同,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老师指的是哪方面的不同。再如一位老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内容的自然衔接,讲完一个问题后用语言过渡引导说:“同学们知道我下面要讲什么吗?”学生瞠目结舌。

  (三)问题没有针对性。比如有位老师在上三角形时,开始就提问和训练了很多因式分解的题目,转移和削弱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注意力,同时也破坏了这节课的逻辑线索。所以问题的提出很关键,问题的提出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要有序,要有层次性。一节课的问题不一定要过于结构化,但要体现出层次的递进,能对所要探究的知识有必要的引导、启示作用,对知识的逻辑结构要有帮助。

  第二,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度,题义要准确。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将问题分为:认记型问题,如回忆定义、定理;推理性问题,如确定实数集与无理数集的关系;探索性问题,即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才能解决的问题。另外问题的准确性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第三,问题要能激发矛盾具有启发性。这样的问题能激励学生反思,呈现他们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回味无穷。

  第四,问题要能暴露出学生的不足和盲区。学生出现错误或缺陷是课堂想得到的最好东西,而这些就可以通过问题的诱发而出现。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亮点还是不足,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引出和解决,而且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方法的使用有进一步的内化作用。(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高恒)

学术科研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学术科研:

  • 下一个学术科研: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电子邮局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