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008年高考到底谁占便宜? 专家为高中课改献策
作者:洪素珍 刘…  文章来源:南京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0 8:19:1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昨天上午,江苏省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新课程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百余名校长、教学负责人和课改专家围绕课程改革后的学生评价、教育资源整合、学校管理以及如何应对高考等问题,共同为推进课改献策。

  2008年的高考谁占便宜?

  2008年高考是课改实行后按照新教材考试的第一年,谁会“占便宜呢”?是按照苏教版课本教学的还是按照人教版教材上课的?是农村的学校还是城市的学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曹勇军认为:“认真搞课改的占便宜!”曹老师以语文学科为例,介绍了新课改之下如何应对高考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模块中,有这样一门选修课,唐宋诗词选读,有高中老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高考中相关的题目只有6分8分,我们有必要为了这几分花一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开设这门课吗?”曹老师认为,这是典型的功利性、挂钩式语文教学,违背了学科教育的本质规律。目前很多高中老师的高考题目意识过重,“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新的教材和课改精神,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真心实意课改,按照课改精神来办”,进行“素养型教学”,才能应对好08年的高考。曹老师同时指出,要加强对考试的研究,在阶段性的考试中摸索,体现课改的精神。

  学生档案袋里放什么?

  以前学生的档案袋里放的是分数很高的考试成绩,老师评价很高的评语,等等,而新课改后,可能是学生“第一次独立完成的某项实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教授认为,对于教学的评价,如果只是以高考作为评价的依据,“那就太狭隘了”,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后的高考不仅比较考生的成绩,还要比较其他方面的成绩,学校准备好了吗?”郝教授认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虑一门学科的教学,是新课改实施后需要考虑的问题,不能一味从老师的角度思考教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