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场与数学的美丽相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10 9:09:3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CFP

  温州有“数学家之乡”的美誉,近百年来数学人才迭出。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数学家群体中,温籍知名数学家就多达200余人。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有中国现代数学祖师姜立夫、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之一苏步青以及2009年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谷超豪。这是温州人的骄傲,也是温州教育的一个奇迹。

  自2002年起,我市实施“数学家摇篮”工程,2008年又启动“小数学家”培养计划,探索和创新数学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建立适合新一代数学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教育机制。期待从“数学家摇篮”中走出更多的“小数学家”,让今天的“小数学家”成为明天更多的大数学家。

  4月4日,周日。我市举行了第四届“摇篮杯”初中学生数学小论文答辩活动,共有25篇论文参加这次答辩。这25篇论文是经专家评委初审,从各地各校推荐的280篇小论文中脱颖而出的。

  A

  “答辩过程

  听来很有意思”

  许多人只有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才会面对论文答辩,可是我市的“小数学家”们,初中阶段就经历了这个过程,而且表现得还很让人惊奇,专家评委称赞:“的确发现了不少好苗子!”指导老师表示:“有几个论文写得还真漂亮,简直不逊于老师!”家长惊呼:“孩子的表现出乎意料!”

  答辩现场,台下是评委与观众。评委由专家评委和听众评委构成,其中专家评委包括6名初中教师、4名高中教师,都是活跃在温州数学教育界的名师、教研员。听众评委由市“数学家摇篮”工程基地学校教师代表组成。观众是基地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整个会场济济一堂。

  台上是一张大讲台,一张大屏幕。参加答辩的学生在这个舞台上侃侃而谈,挥斥方遒。答辩流程也与学位论文答辩无异,选手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论文陈述,概述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接着是专家评委提问,学生当场回答,而且基本没有准备时间,随问随答。提问有些还很尖锐:“我觉得数学是以简单为美,但你的论文有两处却舍近求远,用了更繁复的方法,是否有特别的考虑?”“你的做法很有特点,有些结论是通过自己动手摆出来、直观观察出来的,但有没有想过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小选手们虽然胸有成竹,但面对庞大的评委阵容也难免紧张。偶尔几个调皮的学生还会造出点儿小幽默来冲淡有些严肃的气氛,此时大家都忍不住会心一笑:他们还是孩子呢。

  瓯海区梧田一中选手管琛的妈妈在会场饶有兴趣地听了一整天。儿子上午就答辩结束回家了,而她下午仍然来到现场。“倒不是为等比赛结果,孩子们的表现太精彩了,听听也真有意思!”

  B

  “原来数学这么有用”

  家长们对这场答辩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很多家长在会场一坐就是一天,一个不落地听下来。令他们惊奇的是,“原来数学这么有用”。

  鳌江四中初一学生林统、孙庆和曾成,利用数学知识研究出学校餐厅如何摆放餐桌最合理,解决了餐厅拥挤的难题。他们告诉记者,原来同学们每天最怕的一件事,就是放学后到学校餐厅吃饭时,要排很长的队伍,肚子饿得咕咕叫,却要等啊等。有一天,他们就想,是不是餐桌的摆放不合理,影响了通行,从而造成了打菜速度慢的现象。三个人一拍即合,组成小分队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研究,他们发现同样面积的餐厅,由于不同的摆放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排队效果,变拥挤为宽松,并节省时间。后来,学校领导果真采用了他们的方法!

  学生家长胡献芳告诉记者,她儿子的论文《热水器中的数学问题》,源于家里买热水器的一次小争执。买太阳能热水器还是电热水器,她与先生各执己见,难以统一。儿子在一边听得烦了,说“你们争也争不出什么结果,等我用精确的数字算算,看买哪个更划算。”没想到他说到也做到了。胡献芳说,她家里后来买了太阳能热水器,孩子的奶奶家用的是电热水器,那段时间,儿子就不停地在两边忙活着做实验。“先设置一个温度,测算多长时间能达到这个温度,又把热水全放光,再继续下一步……”。看起来真够折腾的。不过最后,他还真得出了一个数据:当热水器使用时间恰好等于6.75年时,一样合算。当热水器使用时间小于6.75年时,电热水器较合算。电热水器的平均寿命只有8年,太阳能热水器的平均寿命长达15年之久。所以“从长远考虑,太阳能热水器比较划算。而且太阳能热水器比电热水器更节约能源。但从眼前来看,电热水器比较便宜”。瞧瞧,不仅有理有据,想得还够全面。胡献芳说,原来她觉得学校的数学课程太深,在实际生活中似乎用到的不多。经过儿子这次研究,她发现,原来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她觉得欣慰的是,儿子更有探究意识了,遇到问题总是跃跃欲试,尝试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

  C

  “这些孩子最可贵的就是很有心”

  梧田一中的指导老师张晓雪说,她听了一天论文答辩,感慨很深。“这些孩子最可贵的就是很有心,知识面很广”。从答辩中能看出他们课外知识用得很多:“《热水器中的数学问题》不仅用到数学知识,还用到不少科学知识;《木棒中点路径问题》运用到了高中的解析几何;《6个正方形能组合出多少种不同的图形》的作者显然是个电脑编程高手!”

  在这次活动中,“小数学家”们是收获最多的。他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能帮他们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的杨榕同学,针对中小学校的教学楼特点,用数学模型来模拟紧急疏散的情况,找到多种疏散方案,并算出了最短的疏散时间。温州的停车、行车是个“老大难”问题,实验中学的张宇阳、陈怿研究了市区停车方案的空间利用率,针对不同的路宽,设计出不同的停放方式。温州外国语学校的陈燎同学发明了“平方根计算尺”,温州市实验中学王驰迪发现可以巧用时钟进行测量和计算。

  参赛后,“小数学家”们还有很多深刻的体会。温州外国语学校的吴为浚经过这次研究,更加认识到了数学的有趣与深奥。虽然这次研究的时间很长,耗费了许多的精力,还碰到了很多困难,曾多次“误入歧途”,但他乐在其中,还使他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更加充满信心。温州市实验中学的金杰表示,他学会了要敢于向权威发出质疑,而且明白了数学是要进行反复探求才能下结论的。龙湾区实验中学的张慧珍、金俊贤则懂得了,研究问题的态度要一丝不苟,考虑全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否则就像井底之蛙了。

  D

  “温州的数学味儿很浓”

  专家评委徐老师告诉记者,她在答辩过程中,最看重学生这项研究的投入过程,“从学生的陈述和回答提问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能够发现他的研究是否是自己思考生成的,有多少是参考和借鉴的,有多少是他经由自己的探索发现的、原创的。”专家评委张老师说,她更喜欢那些实用性强的论文,“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结果又能运用到生活中的,这样的论文我往往给分较高。”专家评委黄老师是位高中数学老师,他连连称赞这些孩子“潜力很大”,他认为最可贵的是他们对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孩子们感觉到,原来写论文、做研究离自己也并不遥远。”

  “‘摇篮杯’中小学数学小课题、小论文奖,是我市‘小数学家’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不过举办小论文答辩今年还是首次。”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施雪云介绍说。

  我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数学家摇篮”工程,前年又启动“小数学家”培养计划。这个培养计划中,包括温籍数学家展厅、温籍数学家协会、温籍数学家论坛、“摇篮杯”中小学数学小课题小论文奖、“摇篮杯”中小学数学竞赛、“数学家摇篮”网等多种活动载体。每年,通过数学竞赛和数学小论文奖,评选产生30名“小数学家”。

  施雪云介绍说,小论文奖主要强调创新与团队精神,注重社会实践。参评团队由1至3名青少年学生和1名指导教师组成,自主选择数学与数学应用领域研究课题,以团队协作形式,完成研究工作。经专家初审筛选、复审确认,最后以研究项目答辩、知识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考察等交流活动为评审的主要形式。

  小论文奖迄今已经评选了4届,今年是首次进行论文答辩。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中学数学研究员黄新民表示,答辩形式便于参评团队学生与评审委员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活动会让温州的“数学味”更浓,营造出一种学术气氛。他们希望通过这个计划,发现、选拔和培养具有数学潜质的青少年数学后备人才,鼓励他们立志投身数学研究事业,尽可能早地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从“数学家摇篮”中走出更多的“小数学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