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奥赛获奖者是“高分高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23 12:41:5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奥赛培养出来的都是理科偏才。昨日上午,2008年湖北省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获奖选手表彰会在华师一附中举行:对三名夺冠的高中生陈卓、谭隆志、贺卓然进行表彰。记者采访发现,其实不少奥赛选手都是“高分+高能”的“多面手”、“五好生”。

  奥赛尖子生是多面手

  在第39届物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的谭隆志,不仅物理好,英语成绩也很突出。有一次,老师给了他一套美国原版的题目,他还没等老师翻译,就把题目答完了。他还写得一手漂亮字,晚自习期间喜欢绕学校跑步一圈。

  去年5月,被哈佛大学以28万美元全额奖学金录取的武汉小伙范,曾经也是华师一附中的化学奥赛生。从读小学起,范就没有请过家教,体育成绩非常好,爱打篮球、踢足球,萨克斯也吹得非常好。

  参加奥赛获奖后,范被保送到北大。在大学里,他常常动手训练,取得专利发明。因为拔尖的学科成绩和英语水平,他取得了哈佛大学免费直读博士的资格。

  从教25年、当了9年数学奥赛教练的苏远东称,现在的奥赛尖子生都是吃好、睡好、心情好、身体好、学习好,他们都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接触奥赛源于兴趣

  昨日的颁奖现场,除了获奖学生外,还有华师一附中多位正在参加奥赛培训的学生。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的12名,他们无一例外都笑着说,没有兴趣,怎么可能学奥赛?

  第49届国际奥赛金牌得主陈卓介绍,小学三年级时,她学有余力,而且很喜欢数学,家里便把她送去培训。上初中后,数学优势显现出来,她多次在数学赛事中获奖,这给了她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只有爱学习的过程,才能取得成绩。”

  胡祎是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初中、高中都在全国数学联赛中获过奖。他说,六年级时对数学很感兴趣,且有这方面的天赋,才要求父母送他进行奥赛培训。

  苏远东老师说,他培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把奥数当成“思维体操”。他们热爱这个项目,在奥数学习中学会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