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上的辛苦还是次要的,精神上的压力才真正是让老师们感到辛苦的原因。
“如果认真研究新教材就会发现,‘书+学案’已经把老师该讲的、学生该学的东西写得明明白白,从这个角度看,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更轻松了,但是教材背后的观念变化却是巨大的。”北京知春里中学的于老师说。
刚拿到新教材的时候,曾经有老师说,“课改没有什么新鲜的,无非就是老师使用课件多了,学生发言多了,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就行了”。
“课改不是花架子。”樊颖老师说,“关键是在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重视他、保护他。”丽泽中学的王惠丽老师介绍,以前的教材也有《荆轲刺秦王》,那时会把串讲、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作为重点,现在就要在激发学生自身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上下工夫,“同样的教材,真正的奥妙在于你怎么用”。
“新课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丽泽中学的臧校长说,“新的课本、新的教材只是个把手,如何运用好这套教材,老师成了改革成败的关键。”
课改刚刚开始,不少老师却在焦虑一年以后怎么教。
按照北京课改的进程,高一基本是必修课和必选课,到了高二将有大量的选修课程登场,这对老师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谨慎前行 高考还是最大的未知数
北京的吴豪老师是记者碰到的对课改最为抵触的一个。
“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改革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吴豪老师最近连着带了3届高三,每一届的高三教材都是不同的面孔,“我还记得2002年前后,我刚参加工作,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课改”。吴豪老师回忆,那段日子,学校常常组织全体教师开会学习新课改的精神。老师们人手一本新课程改革读本,“关于它的读书笔记写了不下七八篇”,可惜热热闹闹过后,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只要传统的考查方法、评价体系依然大行其道,新的课程改革就无法真正实施。”吴豪老师说,“谁敢跟高考对着干,谁敢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
那次课改给吴豪留下的印象“除了教室中添置的多媒体设备外”,似乎就没什么了。
而这正是北京的一些教师心中最大的担心。在采访中,在谈到课堂上的变化时,老师们都是眉飞色舞的,但是一提到3年后的高考,他们马上变得忧心忡忡了。
3年之后的高考在他们看来,是一个最大未知数。
“我们现在也不敢完全放开,毕竟还有高考管着。”一位主管教学的学校领导说。
这种情况下,不少老师只能在课外多下工夫。
课堂上没有“灌”给学生的内容,让学生在作业中练习,老师再通过每堂课的随堂测验进行检测。
几乎每个被采访的老师,都加大了小测验的分量。
学校、老师、学生、家长 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对于北京的石老师来说,这两天最担心的是不久到来的模块考试。
“十周完成一个模块”是新课程的要求。“原来要讲的知识要教给学生,原来不太重视的能力培养现在也要在课堂上完成,课时真的很紧”。眼看着十周已经过了一大半,石老师的课程只完成了一小半,她着急了。
其实,学校也在观望着这次模块考试,“据说是区里统一出题”,知春里中学的校长说。学校要根据这次考试的情况,调整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
比学校和老师心里更没底的就是家长了。
“一个学期发48本书,这改革怎么越改越累呀?”初三学生家长陆丽紧锁着眉头。很多家长跟陆丽一样在密切关注着学校的“风吹草动”。
早在课改实施之前就有不少“准高一”学生的家长四处打听课改的信息。在家长心目中没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的前途更重要的了。
“模块”、“选修”、“必选”、“学分”,对于那些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家长,光是听这些名词就有些犯晕,更别提把这些完全弄明白了。但是他们都知道,课改之后老师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教给学生了,这让他们极不放心。
“我们怎么就那么倒霉呢,初中的时候我女儿就赶上了课改,没想到高中又赶上了。”姜蓓说,“我不是不希望改革,国家研究好了再改呀,这不是拿我们的孩子做实验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