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数学新闻 | 数学文化 | 数学教研 | 考研数学 | 高考数学 | 竞赛数学 | 数学资源 | 数学图片 | 数学商城 | 关于我们 | 数学留言 | 数学博客 | 数学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数学教育网 >> 数学新闻 >> 科教新闻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资讯新闻
更多内容
“生活数学”还应当是“数学”           ★★★
“生活数学”还应当是“数学”
作者:李志玲 李… 文章来源:山东省济宁市太平矿子弟学校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4 14:06:18
 读皮大鹏老师《当数学问题遇到现实》(/News/Kejiao/200709/20070905210155.shtml)一文,对其为“及时捕捉并利用”所谓的“生成性资源”,甚至舍弃对数学课堂本应该关注的数学问题的做法,有些不认可。
    《数学课程标准》提醒广大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因为高度抽象概括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无疑会给中小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巨大的障碍。让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回归生活,化抽象为具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会有效地消解学生因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而带来的学习障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应该是为了“数学教学”,而不应因果倒置。
    “生活数学”还应当是“数学”,而不能演变成与数学无关的“生活”。数学课堂上关注的只能是数学问题,而不能喧宾夺主,过分关注与此无关的其他问题——哪怕是再重要的生活问题!
    鉴于上面的思考,笔者建议:
    首先正视“超载”这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醒或者启发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结论,尽到作为教师的道德责任。但应该点到为止,尽快回归数学,切不可纠缠不休。
    其次,教师要清楚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用适当的方法提醒学生,尽可能让其明白,生活只是建立“数学模型”的情境凭借,“数学模型”代表的是原理、定理,它虽然从“生活”中来,却不同于“生活”。数学题目都是基于一定的“数学模型”拟定的,联系生活的情景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既然是拟定,其中涉及的数量关系只要符合“数学模型”的需要,是可以随意变化的。但一旦拟定,是不能如生活中那样讨价还价的。比如,“一条船只能坐9个人”是拟定的,生活中可能存在不顾安全的“超载”问题,数学中却是绝对不容许的。
    为了能够多一点属于数学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妨鼓励学生自主拟定并解决适合“有余数的除法”的题目,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资讯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资讯新闻:

  • 下一个资讯新闻: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电子邮局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