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高考考风的严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环节的重要性,这使得许多“有想法”的考生和家长不断寻找购买录取通知书等新的造假途径以求混进大学,全国各地的高校也为此掀起了“新生打假风暴”。
山东经济学院是在全国率先掀起“新生打假风暴”的高校。该校打假活动发起人之一、山东经济学院招生办原主任刘伯荣说,从2001年10月起,连续7年来,该校共清退本专科层次的假冒学生60余人。2005年,山东经济学院最终清退的12名学生中,一名女生复试成绩数学和外语分别为2分和26分,而她这两科的高考成绩分别为114分和134分。
山东经济学院现任招生办副主任郭桂媛说,从近几年打假结果看,目前造假的主要形式是冒名顶替,假学生有的拿着购买来的录取通知书,凭假准考证和身份证报到;有的则是找枪手参加高考,录取后以本人的名义报名入学。种种行为往往伴随着钱权交易,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从事通知书交易的中介。
“打假最初完全是我们学校的自发行为,当时也有思想负担,由于没有先例,上边担心惹官司,学校要担风险的。”刘伯荣介绍说,“打假的成本很高,每年除监考费、试卷费、阅卷费以外,每揪出一个假学生,按一个学生平均每年6500元(包括政府拨款)来算的话,第一年查出15个学生,4年我们学校就损失几十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