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师范大学2002级中文系应届毕业生小周,顺利与一知名广告公司达成就业意向。能在强手如林的就业竞争中胜出,小周依靠的优势是修读了武大经济学双学位。
华师的学生能选修武大的学位,受益于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发出倡议成立的武汉“七校联合办学”联盟(简称“七校联办” )。据介绍,该联盟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签订协议成立,联合办学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第一轮为期7年。
明年将是第一轮七校联合办学的最后一年,各校2005级学生将是最后一届受益者。近期,武大传出消息,取消法学专业跨校辅修计划。这不禁让人怀疑,该计划会不会在2007年终结?“七校联合办学”出路何在?
[现状]
跨校选修拿双学位 办学模式最彻底
“七校联办”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项目规定,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大二学生可以跨校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士学位。这就意味着,考入武汉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学生,凭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可以上7所高校。
按照协议要求,辅修学生修满50个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可以拿到双学位;修满前25个学分而终止的,可以拿到辅修证书。为了保证不与本专业冲突,双学位课程教学都是在周末和寒暑假进行。
据悉,高校联合办学并非武汉独有,但武汉的办学模式在全国范围来说最彻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高校虽然都有跨校辅修的措施,但是只能相互选修公共课,不能拿学位;而武汉的联合办学不但可以辅修公共选修课,还可以修专业课,拿辅修证、双学位。
高校拿出优势专业 5年惠及万余学子
武大、华科大、华师等高校教务处统计的数据显示,5年来,7所高校互相跨校辅修的学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5年来,从‘七校联办’受益的学生总数应该超过了1万人。”武大教务部负责此项工作的方祥玉老师说。
华师教务处副处长刘建清肯定了“七校联办”带给学生的好处。他介绍,该校学生到其他学校修双学位的累计已有477人,130人获得双学位。华师接受外校学生累计已有482人,117人获得双学位。他介绍,辅修该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一些依靠第二学位找到了工作,有的考上了辅修专业的研究生。
据了解,联合办学的7所高校,拿出的都是自己的优势专业:如武汉大学的法学、新闻学;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技术;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学等。任课教师大多都是该专业的知名教授。
“当初倡议七校联办的目的,就是发挥各校优势、资源共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服务,现在看来,这个目的达到了。”刘建清说。
[问题]
有的高校“吃不下”有的高校“吃不饱”
2005年12月15日,武大相关负责人对外发布信息称,因师资紧缺,该校2006年拟停办法学双学位班,该专业校内选修也将限制人数。“现在武大所有的大教室在周末都被辅修占满,我们已无力再接受更多学生辅修了。”近日,武大教务部方祥玉老师无奈地表示。
据悉,因教学资源极度紧张,教师严重不足,该校正常教学也受影响,武大今年取消了法学专业的跨校辅修计划。
与武大“吃不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面临“吃不饱”的尴尬。
华农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拿出了数门实力最强的专业对外招收辅修生,但每年因招到的学生不足30人无法开班。“许多学生觉得,学校挂个‘农’字,吸引力大大降低。”该负责人表示,该校目前勉强能保证实力较强的生物技术专业开班。
与华农相似,地大教务处负责人介绍,该校拿出珠宝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等优势专业,但因连年报名人数不足30人,2001年至今一直未能开班。
辅修费需数千元跨校选修成有钱学生专利?
据悉,“七校联办”每学期预报名时,报名人数不少,但交钱上课时,人数往往大大缩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千元辅修费让一些经济困难学生最终放弃。
据了解,跨校选修按学分收费,一般专业一个学分100元,武大WTO法学和WTO商学等专业则高达一个学分300元。
正在武大修读WTO商学双学位的华师桂同学计算:修满57个学分,每个学分300元,加上36门课程的课本,总共近20000元。一般专业也需5000元。据悉,华师2005年只有一人辅修武大WTO双学位。
据悉,目前武汉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并没有关于双学位的内容,国家助学贷款也不包括学生修读双学位所需的费用,不少贫困生因此被拒之门外。
华师中文系学生小刘表示,自己希望修双学位增加就业筹码,但因为贫困无奈放弃,“失去这个机会,就业时在某种意义上就处于弱势,难道修双学位是有钱学生的专利?”
对此,武大WTO学院副院长银新力表示,目前还没有针对贫困学生的优惠政策,在此前提下,学生跨校辅修应考虑自身经济能力。华师教务处教务管理办公室纪红则表示:“该校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可允许缓交或分期交清辅修费。”
省属高校能否加盟
武大教务部和华师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初考虑到范围过大难以组织,同时担心加入省属高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影响辅修教学效果,所以“七校联办”未纳入省属高校。
对此,湖大和武汉科技大学一些学生颇有怨言。湖大文学院2004级学生小周表示,湖大早已在一本招生,学生基础应该没有问题,且部属高校一样得到地方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不能把我们排除在外”。
华科大教务部秘书施珩老师说,该校接到许多湖大和武科大学生电话,请求到该校辅修,“我们也希望纳入这些高校的学生,目前已把计划上报校领导等待裁决”。
采访中,华师、地大、华农等高校均表示,“不反对省属高校加入,但需7校开会讨论”。但武大教务部“七校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学生基础和联办规模问题,省属高校加入“不大可能”。
对“是否有意争取加入‘七校联办’”的提问,湖大校办相关负责人称,“目前还没有考虑此问题”。
但记者从武大教务部了解到,该校WTO法学和WTO商学两个专业已经接受7校之外的学生辅修。
[出路]
“七校联办”不会停范围还将更广
虽然“七校联办”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采访中7所高校均表示,“七校联办”不会停止。
武大教务部方祥玉表示,各高校在保证本校教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都在积极推进“七校联办”。“今后的联合办学范围会越来越广,内容会越来越多”,方祥玉说。
她介绍,今后武大将承认部分课程跨校辅修,即学生在外校辅修某几门课的学分可以算做本校学分。
“七校联办”协议还规定:学生可跨校利用他校实验室、图书馆、教学基地,相互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华师教务处副处长刘建清表示,这些协议内容在本轮联合办学中未完全实行,下一轮将努力付诸实施。
[提醒]
专业跨度太大跨校辅修效果不佳
李东主修某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同时辅修了武大的WTO法学专业,并拿到双学位。然而,在前不久的海尔公司招聘中,英语过了四级、专业成绩也不错的李东遭到淘汰。
海尔的招聘负责人告诉他,第一专业化学与第二专业相差太远,公司并不认同他的双学位。
采访中,很多修双学位的学生表示,之所以攻读双学位,主要是为了在职场上增添筹码。但是许多学生并没有考虑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是否有关联,而是盲目辅修,结果花费了金钱,就业时起到的效果也不佳,有的甚至无法完成学业,半途而废。
华师新闻系2002级学生胡强介绍,他辅修了武大经济学,但是因为没有高等数学基础,他学起来很吃力,而且只学到一些经济学的“皮毛”。胡强同时表示,求职时并没有感到辅修为他增加了多少优势。
“选择辅修的专业与主修专业一定要有相关性,不能跨度太大。”胡强就此提醒准备辅修的学生。
武大教务部方祥玉老师说,求职过程中,所有应聘者都要接受考核,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选修双学位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增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平台,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岗位,但不能过分强调双学位在求职中的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