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丘成桐 创造中国人的数学神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14 19:25:0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2010年沃尔夫数学奖近日为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摘得。

  数学家很多,著名数学家也不少,但能获得菲尔茨奖和沃尔夫奖的数学家,截至目前全球仅13位。上述两奖之外又获克雷福特奖的数学家,全球就只两位了,丘成桐正是其中之一。

  故事

  2010年沃尔夫数学奖颁奖典礼将于5月13日在耶路撒冷举行,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将与美国数学家丹尼斯·沙利文分享10万美元奖金。丘成桐获奖原因是他“在几何分析方面的贡献已对几何和物理许多领域产生深远而引人瞩目的影响”。

  1978年开始颁发的沃尔夫奖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药、物理以及艺术领域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沃尔夫数学奖影响很大。

  这是丘成桐继菲尔茨奖后,再次获得国际最顶尖的数学大奖。菲尔茨奖和沃尔夫奖双奖得主,迄今只有13位。

  据悉,菲尔茨奖主要颁给40岁以下的数学家,沃尔夫奖则具终身成就性质。丘成桐还曾获克雷福特奖,这是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诺贝尔奖的奖项空白而设的大奖,6年才颁一次数学奖。三奖并获,以前只有数学家德利涅,丘成桐是第二人。

  今年沃尔夫奖的颁奖说明指出,丘成桐“几十年来一直非常高产”。丘成桐曾被国际数学大师唐纳森誉为“近1/4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他解决了一系列猜想和重大课题,如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闵可夫斯基问题等。丘成桐的工作对现代数学和理论物理的好几个领域如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代数几何、代数拓扑等都有重要影响。以他和卡拉比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已成数学和理论物理经常用到的基本概念。

  “如何培养做研究的兴趣

  是很大的学问”

  丘成桐的学生、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说:“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但有意思的是,进入“美丽的”数学王国,并非丘成桐最初的理想,“其实我当初没想到要念数学,倒想念历史。”因为父亲对于历史文科方面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很自然地对历史有了兴趣。

  不过学了平面几何之后,看到了推理的有趣,他开始产生兴趣。加上中学数学老师有趣的教学,丘成桐的兴趣一天天增加。据他回忆,中学的时候,同样一个题目,在数学上很容易,考物理的时候可能考不过。基本原因是物理老师不懂得引导学生。“数学老师跟我们说其实不难,同时也讲一些数学历史上的事情,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丘成桐眼中,做学问不是天生的兴趣,需要培养。用他的话说,有的东西还没看到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因为你还没看到。譬如你爬山,爬到山上以前,你也想不大清楚究竟这个地方是什么。所以兴趣跟努力也有很大的关系,还没到达的时候兴趣不见得能提得起来,到达以后眼界才慢慢打开。“如何培养做研究的兴趣是门很大的学问,这是一个动力,就是自己对自己要求多少。”

  培养兴趣需要执著,做学问的过程更需要投入和努力。据说丘成桐攻克卡拉比猜想时,最初想证明这个猜想是错的,但后来发现有问题,就调整了方向,转过来证明该猜想是正确的。论证的过程整整花了四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每天工作到凌晨。1976年,丘成桐成功地攻克了这道世界数学难题。

  “学问真的要做得好

  须得朝思暮想”

  丘成桐直言快语,对于学风,对于教育等,他都有不少直接而辛辣的批评。

  关于派系之争:“做学问就是做学问,讲派系真的是很可怜的一件事。中国有很多学科完全是一穷二白,可很多人不担心这些,还在假惺惺地讲中国数学已经是第一流,这是很可悲的事,就像‘大跃进’的时候讲亩产万斤差不多。”

  关于高等教育:“大学一个重要目标乃是提出和解决社会需要的问题,而不是社会某些利益集团要求的问题”;“在国外,一般有终身职位的教授,从基金里拿到的好处不会超过两到三个月薪金,其他都是用在研究方面;而在中国,从基金拿到的好处往往比自己的薪水还要多好多”。

  关于学问和政治:“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把脑袋分两个地方同时做事,学问真的要做得好的话,要‘朝思暮想’,如果朝思暮想有一半功夫在政治上,我想那是基本上做不到学问的。政治的活动跟赚钱的活动一样,你想静下来,人家不见得想让你静下来。”

  丘成桐最初在国内舆论界大热是在2005年。

  那年8月,《北京科技报》发表题为《丘成桐:中国目前教育不可能出一流人才》的采访。报道中,丘成桐指责学界的腐败,不点名地称在北大兼职任教的数学家田刚教授涉嫌剽窃。很快北大给予回击。双方你来我往相互回击辩解数回合,最后不了了之,但丘成桐“北大引进的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却成为当年舆论引用较多的“名人名言”。

  “希望有更好的学术氛围

  让大家痛痛快快做一场学问”

  此番沃尔夫奖的颁奖说明谈到,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丘成桐“之所以在世界范围的数学研究方面有巨大影响,还因为他训练了为数众多的研究生,建立了好几个活跃的数学研究中心”。

  在国内,丘成桐就建立了好几个数学研究机构:1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数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中科院数学院晨兴数学中心;2002年建立浙江大学数学中心等。而最新成立的一个研究中心,是2009年12月17日刚挂牌的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丘成桐担任该中心首任主任。

  这位和共和国同龄的数学家,获奖无数,荣誉无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终身教授,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科学院外籍院士等),不仅亲自出任这些研究机构的所长或主任,还不取分文报酬,为壮大数学的力量辛苦工作。

  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的受聘典礼上,丘成桐表示,中国若想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数学人才,除了要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更重要的还要有最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这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领导层面的努力,“希望各级领导支持搞科研,不要给师生太多压力”。其二,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追求,“学生和老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研究,每天大家连吃饭的时候都在讨论数学问题”。

  这也是丘成桐多次强调的“希望有更好的学术氛围”,让大家都能痛痛快快做一场学问,“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为中国一流数学学科的发展、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实事。”

  对话

  在本土培养

  比在外边成长更重要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一位数学大师,您为何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如此倾心?

  丘成桐(以下简称丘):人才培养是国家的命脉,没有人才的国家无法成为一流大国。在美国,各行业的领军人才很多,但他们最担心的还是培养人才,年复一年地讨论怎样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这是美国富强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实科学上,很多重要的工作都是科学家们20多岁时做出来的。一般说,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主要的工作在40岁以前是可以看得出来的,甚至在30岁以前就看得出来了。如果到40岁还看不出来的话,这个学者的前途就不太乐观了。当然也有例外。

  我到美国已有40年了。我发现美国人办大学,讨论的主要问题都是怎样提拔年轻人,认为这关系到学校的前途,也关系到社会的前途。哈佛大学数学系是全世界最好的数学系,最近我们请了3位非常年轻的教授做终身教授,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这样的例子在国外也少有。我们认为提拔年轻人使我们数学系生生不息地成长。

  美国的大学之所以有活力,就是因为他们大量提拔三四十岁的年轻教授。年轻教授的薪水有时甚至比资深教授还要高。我28岁时的薪水在数学系排名第三。很多资深教授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即使年轻教授做得没有他们好,他们也愿意让出一些重要的位置给年轻教授,让他们能够很好地成长。

  我觉得中国对年轻人重视还不够,许多大学校长和有些院士不习惯看到年轻人很早就冒出来作重要的决策,不论行政上的还是学术上的决策。在培养和引进人才上,中国始终没充分认识到年轻人的重要性。很多伟大的华人科学家拿了诺贝尔奖,很值得庆贺,但他们的工作都是在外国做的。我希望在清华等本土的学者能够做出这些工作,现阶段的中国在本土培养杰出人才比在外国培养学生成长更为重要。

  我们的学生很用功

  问题是如何教

  记:今年秋季清华大学将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您亲自指导“清华学堂数学班”的建设,还出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一职。请问您对清华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怎样的考虑和计划?

  丘:清华大学有全国最好的学生。我们希望这批学生进入清华后,能够在本科阶段得到最好的培养。中国有些大学入学很难,可是入学后学生却变得很松懈,也没有得到悉心的培养。我们不能让这种事情继续下去。

  首先要在本科阶段培养一批最好的学生,让他们能够继续努力下去。据我了解,目前在中国的名校中,实力最强的数学系每年约有150多个学生毕业,但真正能够继续做纯数学研究的学生不超过两三个。至于从事跟数学有关的专业,如统计等,加起来也不过七八个。这对整个国家数学的投资来说是很可悲的。

  哈佛大学数学系每年有20多个本科毕业生,百分之六七十都是继续做学问,很多已经成为国际上有名的大师,许多名校的大教授都是哈佛的本科毕业生。我希望本科生学到有内容的学问,能够有国际竞争力。坦白讲,现在中国高校的本科生在数学方面基本上没有国际竞争能力,除了很少数几个外,往往需要到了国外重新将基本科目念好一点。

  研究生培养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确实培养了几个很好的博士(数学学科),可那是绝对不够的。研究生的成长是整个中国数学的前途,希望在清华这样的名校里能够保护他们,只要他们健康成长,中国的数学很快就能上去。清华5年前请了几位法国教授,带了六七个学生,在清华带了两年,又带他们到法国学了近3年,最后他们写出来的论文世界一流。我们的学生其实都很用功,都很愿意学,可是往往不晓得怎么学,怎么跟名师去走他的路。

  在有人才的地方

  培养人才

  记:您的恩师陈省身先生曾在清华大学任教,您选择把清华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否跟陈先生有着某种联系?

  丘:我的老师陈省身是在清华成长的,也在清华任过教。当时中国几个数学大师都是在清华成长的,包括华罗庚先生、许宝騄先生。清华的传统很重要,清华的学生也很踏实。我在国外碰到很多清华的学生,觉得他们很不错。所以我想,既然清华能够招收最好的学生,学风也不错,希望能够帮他们一些忙。毕竟中国要成为人才大国,只能够在有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

  记:“清华学堂数学班”目前第一届有16名学生,第二届有14名学生,如果比较理想的话,您希望将来真正以数学为终身职业的学生比例能达到多少?

  丘:哈佛每届的本科生有20多个,其中一半以上是出类拔萃的,清华能不能够做到这个水平,要看我们努力。第一步我们要找到杰出而又用功的学生。这又跟指导的教授有关,所以我们请了一大批好的教授,也从海外请了一批学者来帮忙,希望能够达到哈佛的水平。

  记:您认为有什么措施能够保护学生,让他们在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中成长?

  丘:我想我们要有很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觉得做学问是有意义的,我希望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指导。一个教师要真正花时间,花功夫去教学生。中国有些教授认为教学生不是他们的责任,不愿花时间在学生身上。我们这个“清华学堂数学班”希望名师亲自来教学生,这是态度问题。在哈佛,大教授、名教授都认为,一定要教本科生。从本科开始带学生,这是我们的责任,很重要的责任。

  据《瞭望东方周刊》《科学时报》

  人物

  丘成桐,著名数学家。1949年4月4日生于广东汕头。1966-1969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就读。1971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大学数学教授。1987年至今任哈佛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33岁即获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茨奖。1994年获瑞典皇家科学院克雷福特数学奖等大奖。2010年获相当于数学界终身成就奖的沃尔夫数学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