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数学新闻 | 数学文化 | 数学教研 | 考研数学 | 高考数学 | 竞赛数学 | 数学资源 | 数学图片 | 数学商城 | 关于我们 | 数学留言 | 数学博客 | 数学论坛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数学教育网 >> 数学文化 >> 数学欣赏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数学文化
更多内容
批判数学           ★★★
批判数学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3 13:06:26
古往今来,数学她一直被鲜艳的花环所簇拥着,当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盛开的时候(进入数字时代),她更显得光彩夺目、楚楚动人——“数学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她提醒你有无魂赋予她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她唤起心神,澄静,智能;她给我们的内心思想添辉;她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 所有与此类似的赞誉之词,无不来自于数学的严谨和精确。如果把其他学科比做学生的话,那么严谨和精从,失去了自我。新课程倡导学生要有挑战精神,我这个“数学”的学生终于有勇气对老师的“美”和“威”提出质疑了:“数学”她果真那么美吗? 
我的叛逆源自于一篇报道:美籍华人青年孔庆祥在一次歌曲大赛中,用他深情却五音不全的歌声激怒了评委,赢得了观众,一夜成为全美青年的偶像。这篇报道让对与错的界限顿时在我的心中变得模糊了,使我想起了许多…… 
     学生出身的妻子曾经也喜欢唱歌。和我相识后,我常指出她唱错的地方,后来就再也听不到她的歌声了。二十年啦,这不是罪过吗?一天夜晚,我和一位师大中文系毕业的朋友在学校操场散步,他满怀激情地朗诵着苏轼的一首词,我发现有一句他朗诵错了,就给他指正,但他毫不理睬,继续着他的朗诵。每次想起这件事都很纳闷:这人怎么这样?现在想来,当时的我真混帐! 
    有一首我曾经非常喜欢的诗,每当郁闷、惆怅的时候,我都会去朗诵它。后来发现,我对诗中最关键的一句的理解有很大的出入,从此就再也不朗诵它了,以至连诗名都不记得了。现在,我真的好怀念那个“错误”的理解。 
    还有一个更大的罪过,我没有勇气、也不便在此述说。但若干年后,我必须把它添加到这篇文章里。 
    我想,许多人、尤其是中学数学教师,如果理智地反省自己的人生旅程,一定能找出几件类似于我的罪过,这些都是“严谨”、“精确”惹的祸。那么“万恶”的根源是什么?它可能来自于很多方面,但“严谨”、“精确”的数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严谨”,就难免要反对类比、不倡导创设逆命题,因而它限制、甚至阻碍了发散、创新思维;要“精确”,“对”与“错”的界限就得非常分明、事事都要求标准化。岂不知“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世上的许多事“对”与“错”的界限本身就是模糊的。世间的人是要有自我的,哪能标准化?“严谨”、“精确”是一种完美(理想美),而事物一旦达到了完美,面对的将是灭亡;“严谨”、“精确”是一种至真,但缺乏善,因为现实世界里需要有善意的谎言存在;“严谨”、“精确”是一利锋刃,追求“快刀斩乱麻”,因而就少了“水滴石穿”。 
    我把“严谨”、“精确”的数学比做是“高雅的数学”、是“浪漫主义的数学”;那么通俗、现实主义的数学则应该是“发散”、“模糊”的数学。我想,两者的有机结合,或许就是当今所倡导的“大众数学”。在真正的“大众数学”到来之前,“高雅数学”如同“高雅艺术”、“高雅文学”一样,已经穷途末路。“通俗数学”也必定会像“通俗艺术”、“通俗文学”一样成为潮流、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够了,“严谨”、“精确”的数学,该收起你那血腥的判笔了! 
    其实,数学本不该受到如此严厉的批判,因为“发散”、“模糊”的数学已经诞生了许久,至多不过是与“高雅数学”没能在中学阶段得到很好结合而已。我所批判的数学,是在许多人心目中早已神圣化、容不得丝毫“亵渎”的数学。这样的数学不得到有力的批判,课程改革将面临的不仅仅是种种微词,它走向失败是很有可能的。 
   我所批判的数学,是传统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化身。矛头指向标准答案、标准格式、标准语言、标准教案、标准教法……,甚至还有标准学法。 
   我所批判的数学,也可能是数字化时代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量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为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等等,是不可量化的。
数学文化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数学文化:

  • 下一篇数学文化: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电子邮局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